老婆刚验出孕,我就开始琢磨孩子的名字了。 首先,我觉得名字应该中性一点。女名“淑”“惠”“芳”,男名“刚”“强”“毅”,不仅缺乏新意,还特容易重。我自己就是受害者。中性一点的名字,男女通用,也省我事儿。当过或者要当父母的人都知道,取个好名字有多么地费脑细胞。 其次,我觉得名字不要用生僻字。别人如果老是念错你的名字,你不开心;人家知道了,也不开心。既然不用生僻字,又不想重名,单字名就不要想了。所以要两个字。 再次,我认为好名字应该用典。典故就是文人之间的猜谜游戏,猜到了以后有一种快感,同时也把一个孤零零的名字增添了上下文,涵义丰富了起来。所以“三立”、“友谅”、“静姝”都是好名字。 然后,我希望孩子的外文名跟中文名有所对应。我的计划是先取中文名,然后找一个音近又不难听的外文名即可。因为加拿大是双语国家,我希望这个名字英文法文都好念。 最后,虽然我们还没有决定要不要更多的孩子,我希望这个名字可以很容易衍生出新名字,让人一看就知道两个孩子是兄弟姐妹。(这一点,我又是个受害者。我姐的名字是我爸的姓加我妈的名,“爱的结晶”啊。后来我出生了,没得取了,只好随便另取一个。) A tall order, indeed. 我先挑书。经典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论语》。记得刚考上清华,第一次接触大学图书馆的时候,我欣喜若狂。中学以来,我一直对思想政治课上宣传的共产主义有一种陌生感,觉得始终不是中国的东西,不能用来安身立命。现在回想,我当时的思维状况是典型的identity crisis。于是我想寻根,看四书五经。但是我看的顺序跟传统的私塾不同,否则应该从《大学》《中庸》开始。《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的言行录,很多地方读来像讲故事,所以立刻吸引了我。当时我的文言水平还不足以直接读,于是请教了英明神武的waikok,用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入门。以后又读了各种注释版本,出国的时候带了一本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在身边随时翻阅。博士毕业的时候,我在论文扉页上加上了这一段: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The Master said, “Where the solid qualities are in excess of accomplishments, we have rusticity; where the acco...
Started as a playground for my English writing skills, this blog is gradually becoming a documentation of my personal life, or highlights ther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