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涛声依旧

最近,胡锦涛(涛哥)一不小心成为了新闻焦点,让我想起一件与他有关,而我深感羞愧的事情。 那一年我刚博士毕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Montreal)开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好像是公司一个中国同事告诉我说,国家主席、总书记胡锦涛要来加拿大首都渥太华(Ottawa)访问,中国大使馆要召集附近的华人去欢迎一下。从蒙特利尔出发,有车接送,免费在渥太华吃住两天。我心想,这差事儿不错,顶多“工作”几个小时吧,就能免费去渥太华玩两天。“涛哥请客!”我们当时互相打趣道。于是就去了。 第二天一早被车拉到一个公园路边,手里拿好了组织者散发的五星红旗和标语,被告知一会儿涛哥的车队会从这里经过,到时候大家一起喊“欢迎欢迎”。等我们准备好了,一看马路对面,我才终于明白,为什么中国大使馆要费这么多钱让我们来当啦啦队:原来,对面是一群来对着涛哥抗议的人。主要有两个组织:一个是法轮功;另一个是打着雪山狮子旗的西藏人。我当时心里立刻感到不安,觉得自己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成为了这个我非常不认可的政权打压不同政见者的帮手。 马路两边的人此起彼伏的喊了一堆口号,我们这边有许多华人越喊越兴奋,还喊出了诸如“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之类的我完全不知所云的东西。 等了不知道几个小时,胡哥的车队终于来了,几辆黑色的轿车呼啸而过,远远的似乎一辆车的后窗开了一条缝,看见一只手在里面轻轻的挥了几下。路两边的人们立刻大声喊口号想盖过对方,同事挥舞旗帜,兴奋不已。整个过程也就几十秒,就连车屁股都看不见了。 事后我们这边的人还兴奋地跟我说,我们如何如何“喝退”了“轮子”(对法轮功人士的蔑称)和“藏独”(对西藏民权运动者的蔑称),大获全胜,为国争光等等。 我全程敷衍了事,因为心里充满了愧疚。因为我认为,人总是有选择的。在一个邪恶的政权下生存,你至少可以选择不成为它的帮手。从此再有任何类似活动,我一概拒绝。 PS,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以一己之力,刷新了美国政治的各种底线,以至于一次Will Ferrell扮演的小布什总统一上台,第一句就是“Do you miss me now?”(你们现在想我了吧?潜台词:我当总统那几年你们媒体天天挖苦讽刺我,嫌我笨嫌我烦。现在遇到个比我更笨更无耻的总统,知道我的好了吧?)如今中国人居然开始怀念江泽民、胡锦涛治下的中国,都是同行陪衬啊。 PPS,除了上面那个CNA版本的视频以外,这里还有一个 AFP版本的 ...

Stories From My Hosteling Days - 9

我在威尼斯(Venezia; Venice)只安排了一天,特别紧张。头天晚上到的青年旅社,天色已晚,很快就睡了。早上迷迷糊糊觉得旁边的两个女生一早起来赶火车去了。第三天我来到了佛罗伦萨(Firenze;Florence),突然觉得旁边两个女生的声音很熟悉,于是鼓起勇气问她们前天是不是在威尼斯的那家青年旅社,果然是。我们于是攀谈起来。她们两个是好朋友,来自美国洛杉矶,这次是一起结伴欧洲旅行。我告诉她们我在美国马里兰州读书,这次趁开会的机会欧洲旅行,碰巧我们都安排了类似的行程。后来她俩离开去下一站,还给我留了一张纸条,相约在Facebook上联络。我在Facebook上加了她俩好友,发现之前还都去过法国尼斯(Nice),在几乎同一个旅游景点照过像。后来她们中的一个结了婚,还把我删除了好友,再后来我就再也不用Facebook了。

Stories From My Hosteling Days - 8

我在美国单身多年,也开始刻意留意自己的穿着打扮。等我到欧洲四处游玩的时候,我不止一次的被认为是日本人。有一次我站在高处欣赏美景,一个日本游客走到我身边,面对美景,忽然用日语跟我攀谈了一句,我猜大意是:“这里的景色真不错!是吧,大兄弟?”。我只好委婉的用英文告诉他我不会说日文,他立刻尴尬的道歉。我心中暗喜,因为总所周知,日本游客是相对比较文明和时尚的。

Stories From My Hosteling Days - 7

我以前特别害怕一个人旅行。我的室友告诉我,一个人旅行,住青年旅社(hosteling),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孤单。因为你可以在青年旅社的公共空间(比如厨房),很容易就开始跟别人交谈,然后约起来一起去吃饭或者游玩。确实如此。 我在佛罗伦萨的时候,那个青年旅社的位置不是太好,但它的主人是个特别友好的当地人,他一来就给我的住宿费抹了个零,虽然我知道其实他们已经是非常薄利的了。我跟一个在意大利当厨师的华裔聊了起来,他目前在意大利时尚大亨阿玛尼(Giorgio Armani)开的一家餐馆当副主厨(sous-chef),现在正在度假,拿着一本讲意大利各地饮食的导游书,四处寻访各地风味。我很感兴趣,就问能不能跟他一起去吃饭。他说他想去一家本地餐馆尝一道他们的名菜,就怕我不敢吃。我说我是四川人啥都敢吃。于是他带我和另外一个同伴一起去了一家餐馆,点了他们家的招牌菜:石烹牛睾丸。说实话我已经记不得是啥味道了,隐约记得还是不错的。我当时觉得他度假旅行还不忘品尝当地美食,看来是真喜欢厨师这一行,日后定能有大成。

Stories From My Hosteling Days - 6

在欧洲青年旅社,你常常会遇到来自澳大利亚或新西兰的年轻人,他们往往一来到欧洲就玩儿一两个月,因为澳洲到欧洲的机票实在太贵了。 来自英联邦国家的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因为毕竟曾经是同一个大帝国的一份子。 我以前英文不好,连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都分不清。最搞笑的是,我到了比利时准备第二天在学术会议上做报告,本来说美式英语的我,由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居然开始参杂一点英式英语了,让我自己都感到惊讶。看来不是自己的母语,就特别容易被环境带偏啊。

Stories From My Hosteling Days - 5

我在巴西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住青年旅社的时候,跟前台一个香港小伙聊了起来。他说他跟父母在97香港回归之前移民了加拿大,现在独自到巴西来玩,到一地方就找个青年旅社打工,解决吃饭和住宿,工作之余就去周围玩儿,玩腻了就到下一个城市去。我跟他说我很羡慕他目前的生活方式,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这样无拘无束的游玩。 在这个青年旅社我遇到了唯一的一次晚上一个女孩带炮友回来的情况,我们一个房间的人都假装什么都没有听见,只要两个人你情我愿就好。

Stories From My Hosteling Days - 4

在布鲁塞尔( Bruxelles; Brussels)的青年旅社,我遇到了一群芬兰年轻人,我在厨房跟他们中的一个女孩攀谈起来,才知道他们同在荷兰的一个酒店管理学校学习,这次是为了看一级方程式比赛(Formular One;F1)比利时分站赛来的。那个女孩很友好,我就顺势问能不能跟他们一起去吃个饭。她愉快的答应了。跟他们去了一个比萨店一起吃饭,我才意识到F1对欧洲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体育比赛,虽然票价很贵,但他们都会舍得过来看现场,为芬兰车手 莱科宁( Räikkönen)加油。我当时对F1一窍不通,所以最后只是礼貌的向他们祝莱科宁取得好成绩。我心想,那个女孩谈话的时候让人如沐春风,今后在酒店业(hospitality industry)估计能有不错的发展。 后来我在加拿大蒙特利尔(Montréal)如愿看了一次 F1现场 ,虽然一脸懵逼,毕竟得偿所愿,以后勘为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