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取名

老婆刚验出孕,我就开始琢磨孩子的名字了。

首先,我觉得名字应该中性一点。女名“淑”“惠”“芳”,男名“刚”“强”“毅”,不仅缺乏新意,还特容易重。我自己就是受害者。中性一点的名字,男女通用,也省我事儿。当过或者要当父母的人都知道,取个好名字有多么地费脑细胞。

其次,我觉得名字不要用生僻字。别人如果老是念错你的名字,你不开心;人家知道了,也不开心。既然不用生僻字,又不想重名,单字名就不要想了。所以要两个字。

再次,我认为好名字应该用典。典故就是文人之间的猜谜游戏,猜到了以后有一种快感,同时也把一个孤零零的名字增添了上下文,涵义丰富了起来。所以“三立”、“友谅”、“静姝”都是好名字。

然后,我希望孩子的外文名跟中文名有所对应。我的计划是先取中文名,然后找一个音近又不难听的外文名即可。因为加拿大是双语国家,我希望这个名字英文法文都好念。

最后,虽然我们还没有决定要不要更多的孩子,我希望这个名字可以很容易衍生出新名字,让人一看就知道两个孩子是兄弟姐妹。(这一点,我又是个受害者。我姐的名字是我爸的姓加我妈的名,“爱的结晶”啊。后来我出生了,没得取了,只好随便另取一个。)

A tall order, indeed.

我先挑书。经典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论语》。记得刚考上清华,第一次接触大学图书馆的时候,我欣喜若狂。中学以来,我一直对思想政治课上宣传的共产主义有一种陌生感,觉得始终不是中国的东西,不能用来安身立命。现在回想,我当时的思维状况是典型的identity crisis。于是我想寻根,看四书五经。但是我看的顺序跟传统的私塾不同,否则应该从《大学》《中庸》开始。《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的言行录,很多地方读来像讲故事,所以立刻吸引了我。当时我的文言水平还不足以直接读,于是请教了英明神武的waikok,用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入门。以后又读了各种注释版本,出国的时候带了一本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在身边随时翻阅。博士毕业的时候,我在论文扉页上加上了这一段: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The Master said, “Where the solid qualities are in excess of accomplishments, we have rusticity; where the accomplishments are in excess of the solid qualities, we have the manners of a clerk. When the accomplishments and solid qualities are equally blended, we then have the man of virtue.”
               
—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ranslated by James Legge
James Legge是牛津大学中文教授,他的英文翻译精致典雅,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版本。我以Project Gutenberg的双语对照纯文本做了一个pdf在这里

书挑好了以后,就是翻书挑句子了。我最终选定了《子罕》中的著名一章: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James Legge的翻译:
The Master was put in fear in K'wang. He said, 'After the death of King Wan, was not the cause of truth lodged here in me? If Heaven had wished to let this cause of truth perish, then I, a future mortal, should not have got such a relation to that cause. While Heaven does not let the cause of truth perish, what can the people of K'wang do to me?'
于是孩子的名字就取定为“斯文”,男女皆可。

 “斯文”两字中,“斯”是文言虚词,意为“这个”,相当于英文的定冠词"the"。所以名字的实质就落在“文”字上。朱子注曰:“道之显者谓之文。”

音近的英/法文名就是Vincent(“文森特”)。幸好法语是罗曼语言,名词分阴阳性,所以男子名一定有对应女子名。Vincent的阴性词又有几个变种,最好听的一种就是Vinciane(“文希安”).

如果日后有弟弟妹妹,就共享“斯”字为记。

然后B超结果出来,是个女儿。于是定名Vinciane Siwen Su(苏斯文),小名文文,昵称Vincy.

2012/09/25

P.S.,归根到底,名字不过是个符号。以后孩子是条龙还是条虫,哪里又是名字能决定得了的?所以名字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我同意一种说法,说名字往往是反的。的确,我希望Vincy以后是个坚强、独立、泼辣的川妹子,而不是斯斯文文的小女生。

P.P.S.,表字对于她们这代人来说,已经完全没有什么意义了。不过如果非要取的话,就名“斯文”,字“存之”。

Comments

QQXK said…
呵呵,好多学问!佩服佩服!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s many people point out, it takes perseverance, patience and pain to set up Chinese support in LaTeX . So after I took the pain to do it, following these two great tutorials (TeXLive users take note: DO follow instruction 4.b .), I thought I should use it more. Here it is: the bilingual pdf version of the " Analects of Confucius"(《论语》), or "Confucian Analects", translated by James Legge and typeset by me. Many thanks to Project Gutenberg for the original plain text version!

天国之秋

Book review: “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China, 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 by Stephen R. Platt 秋天有两种:一种是丰收喜悦之秋,一种是伤感可悲之秋。太平天国之秋,毫无疑问是第二种。 《天国之秋》改变了很多我对于太平天国的认识和评价。作者一上来就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作了一个中肯的评价,认为西方史学界长期以来称之为“太平叛乱”,以及中国史学界以太平天国为原始共产主义而称之为“太平革命”或“太平起义”,都失之偏颇。唯一恰当的称谓,当为“太平内战”。 ("The Taiping were indeed rebels, but to call the entire war the Taiping Rebellion is to cast the rebels forever in the wrong, and to blame on them for defying their legitimate rulers and destroying what one might surmise was otherwise a peaceful and stable empire." "...just as it is unfair to suggest that the Taiping were solely responsible for the devastation of the war, it is likewise an exaggeration to claim they were building some kind of peasant utopia.") 作为西方人写中国史,作者不可避免地更关心西方历史与这段中国历史的联系。全书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国的太平内战,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跟欧洲和美国历史有实质性的联系。简而言之,因为美国内战导致大英帝国在美国的贸易锐减,英国害怕同时因为中国内战而失去另一个巨大的贸易伙伴,而违背一贯的中立政策,干预了中国内战。虽然直接干预并不多,而且政策还有反复,却鬼使神差地影响了

两个庄园的故事

每次去纽约市玩,我都尽量顺路寻访一个纽约上州的景点。 比如洛克菲勒庄园( Kykuit the Rockefeller Estate ),就是位于哈德逊河边上众多美国第一代大资本家的庄园之一。虽然是七八年前去的,我还能记得当时导游告诉我们的几件老洛克菲勒教子有方的逸事。作为白手起家的第一代,老洛克菲勒的庄园尤其简朴。他没有太多爱好,就喜欢驾马车兜风。于是庄园里就有马棚。他要求自己的儿子(小约翰)和孙子们(包括曾任纽约州州长和美国副总统的纳尔逊洛克菲勒)从小就在马棚劳动,喂马、洗马、倒马粪。每天的“工资”是一毛钱,可以用来换糖果、冰淇淋。劳动后的奖励还包括跟老洛克菲勒一起在自家后院驾马车兜风。此外,他还要求子孙把每天工钱的十分之一,也就是一分钱,捐给教会。今天的美国社会,到处都是洛克菲勒家族的影子。除了非常明显的如洛克菲勒中心、洛克菲勒大学,还有芝加哥大学、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好几个国家公园。 虽然这次旅行多了一个两岁半的女儿,也不能破例。 等我们匆匆赶到范德堡庄园( Vanderbilt Mansion )的时候,身穿国家公园护林员制服的导游正带领大家从游客中心走出来。他在一棵大树下站定,等游客陆续到来围成半圈,才不紧不慢地开口道:“大家下午好!我的名字叫Dimitri。” 像一个善于讲故事的说书人,Dimitri一开口就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住了。他娓娓道来,大家眼前的这栋欧式建筑的主人,是镀金时代传奇的资本家、“铁路大王”范德堡之后。他从范德堡如何发迹于一艘渡轮讲起,到他如何建立铁路帝国,富甲一方,福荫子孙。然而与其他美国早期资本家族不同的是,他的子孙却几乎个个热衷于跻身上流,富而求贵。(当时社会风气正处于转型期,遗老遗少依然重血统而轻新富。)为标榜富豪,范德堡的子孙大兴土木,最有名的莫过于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比尔特莫庄园( Biltmore Estate )。朝歌暮宴,一掷千金。 这个位于纽约州的范德堡庄园的主人,是范氏子孙中的异类。据说他是唯一一个遗产多于继承来的财富的范氏子孙。这个庄园,也只是他夫妻两人消暑小住的地方。导游这才带我们登堂入室,一览当年的奢华。 导游最后告诉我们,与范德堡同时代的大资本家族如洛克菲勒、卡内基、摩根、梅隆,都为私福荫后人,为公泽被后世。唯独范德堡家族,竟没有一个能守住当年积累的巨大财富的后人;对美国社会的贡献,